(1)应加强对学科价值的正确定位
进入“中高考”的学科重视程度高,没有进入中高考的学科边缘化,人为的把学科分成“大”、“小”学科。
(2)城乡师资差距大,而且呈进一步加大的趋势。
国家明确出台了很多“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”的政策,见效甚微。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。以北京为例:博士后、北大博士已经进入北京的普通中学当老师。二、三、四线地区“小”学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,专业教师严重匮乏,代课现象严重,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。
(3)软、硬件实力悬殊
2012年以来,国家投入巨资进行了“三通两平台”建设,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,教学一体机、投影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已经全面普及,教学设备方面城乡之间已经没有差别。经过十几年的实际应用和培训,教师对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,利用PPT进行教学已经是常态。但是,真正的数字化资源严重匮乏,极大地阻碍了教师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力的提升,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。
(4)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,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,教师的备课压力苦不堪言。
为了促进教育公平、缩小城乡差距,教育部做了大量工作:如开设空中课堂、“一课一名师”等视频资源,使三、四、五线城市的教师受益匪浅。很多学科在每个知识点的后面都会带一个非常好的PPT教案,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。但是,这些替代不了现实中的教师。教学有法,教无定法,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。应用新技术备好每一节课成为了1600多万学科任课教师的沉重负担。
(5)一线教学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,更不用说“融合”。
自发、自觉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也仅限于少数先驱者角色的教师,而且他们的探索也反映出不少现实问题:
①、针对课程标准的数字教学资源严重匮乏,往往需要自己开发或者从其他领域引入,门槛高、工作量大;
②、针对一线教学场景的专业化软硬件装备不足,少、贵且与一线教学脱节;
③、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需提升,不同年龄段、不同水平的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差异大。
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不能只期望于“教师对技术和学科的理解,教师整合技术于教学的能力”,有这样能力的教师毕竟是少数,而且做这样的教学也要花费很多精力,哪怕只是一节公开课。